|
|||
详细介绍 | |||
太仓,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一个人口仅80多万的县级市。谁能想到,这座江南小城在德国的知名度甚至超过国内。目前,有530多家德国企业在此投资,这里被誉为“德企之乡”。
10月10日拍摄的太仓城区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今年前三季度,太仓全市新设德资项目29个,完成德资注册外资1.46亿美元。17家外企利润再投资到资1.37亿美元,同比增长48.3%。 “尽管地理政治学焦灼的事态升级,但30年来这座距离上海50公里的城市已成为德企投资首选地,超过400家德企增资扩产彰显了中国和欧洲最大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存。”英国《金融时报》这样评价。
10月10日拍摄的太仓城区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作为冷轧带钢领域的“隐形冠军”,德国威尔斯集团2005年落户太仓以来,先后新增两条生产线月下旬,在德国汉堡举办的“太仓日”活动上,德国威尔斯集团总裁薄登伯博士分享了太仓公司的发展历程。 “第一次来中国时我选择在上海过夜,现在我更喜欢待在太仓。”薄登伯回忆,19年前到太仓建厂时周边还都是农田,此后平均每年来一次,每次都会惊叹于太仓不可思议的快速发展。 岁月流转,曾经的农田上已“长”出鳞次栉比的厂房。克恩-里伯斯、通快、海瑞恩……在威尔斯所处的太仓高新区南京东路上,不少公交站以德国企业命名。 从克恩-里伯斯站出发,4公里范围内聚集了40多家外资企业,坐103路公交车,就能把新能源汽车的电驱系统配齐。要造一辆汽车,不出太仓就能找到70%的零部件。 今年3月,伯曼集团的输送分拣系统项目正式开工,投资额达1亿欧元。
10月8日,江苏省太仓市阿尔派电子有限公司的员工在装配汽车音响。新华社发(计海新 摄) 开工现场机器轰鸣,不远万里飞来的伯曼集团首席执行官鲁道夫·豪斯拉登铲土奠基。“中国市场有很多增长机会,集团期待未来10年在中国业务量能轻松实现翻番。”他说。 舍弗勒集团深耕太仓29年,用13次增资表明对中国市场的信心。巩固传统客户的同时,舍弗勒早在2010年前后便布局新能源业务。2023年11月,太仓制造基地新能源二期工厂启用。 “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丰富的电驱动产品,更快响应中国客户的需求。”舍弗勒集团汽车科技事业部首席执行官马迪斯·青克说。 太仓累计吸引德资60亿美元,德企年工业产值超600亿元,已形成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、工业母机等产业集群。即使受新冠疫情影响,太仓3年间仍新引进德资项目131个。2023年,全市实际使用德资同比增长217.7%。
一艘货轮驶离江苏省苏州港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(无人机照片,10月10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超530家德企集聚太仓,其中全球制造业“隐形冠军”企业60多家。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有6家在太仓落户,亩均产值高达1400万元。 德国经济研究所上半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数据显示,2023年德国对华投资占德国海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10.3%,为2014年以来顶配水平。报告称,德国企业仍将中国视为正在增长的庞大市场,并计划将更多业务放在中国。 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超九成早期落户太仓的德企实现增资扩产。
江苏省苏州港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(无人机照片,10月10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1993年,时任德企克恩-里伯斯CEO的斯坦姆博士来太仓考察。因这里与德国黑森林相似的水杉林引发思乡之情,促成了颇具“偶然性”的投资,克恩-里伯斯成为首家入驻太仓的德企。30多年来,中德合作之路如何从“偶然”发展到“必然”? 上午10点还在上海徐汇区参加新办公楼开业典礼,11点便现身太仓新工厂接受采访,博马科技全球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副总裁高兴对“沪太同城”赞不绝口。 作为全球销量排名前五的涡轮增压器制造商,博马科技原来在上海奉贤区的生产基地难以拓展,2022年底在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“重仓”30亿元,今年9月将中国区总部和全球采购中心搬至太仓。
在江苏省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博马(苏州)控股有限公司,生产技术人员在生产汽车涡轮增压器产品(6月19日摄)。新华社发(计海新 摄) 高铁半小时、驱车1小时可达上海市中心;坐拥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太仓港,与上海港在全国率先实现港口通关一体化,货物进入太仓港等同于进入上海港……“紧邻国际大都市上海,却没有大城市的拥挤,欧洲原料进口可直抵建有保税仓的太仓港。”薄登伯称赞。
江苏省苏州港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,集装箱吞吐作业繁忙(无人机照片,10月10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“工学交替”培养高级技工的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,是德国变成全球先进制造强国的“秘密武器”。2001年初,在中德两国政府推动下,太仓成立国内首家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,目前已建成15家“双元制”培训中心,制定了全国首个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标准,成为国内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,累计培养超1万名管理和专业方面技术人才。 “双元制”成就了员工和企业的“双赢”。亿迈齿轮培养的100多名学徒,“就没有离开公司的”。海瑞恩培养的10多个“双元制”学生毕业后甚至被德国总部录取。 从拿地到开工通常情况需耗时半年,伯曼集团只用了3个月。“政府帮我们制定时间表,精确到每个半天需要干什么。”伯曼中国首席财务官黄晓桦和记者说,太仓招商团队体谅企业事务多,主动放弃休息时间,沟通大多在周末或晚上进行。 “我们很难拒绝这样的诚意。”黄晓桦和记者说。她对太仓市委主要领导赴德招商时说过的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:“太仓干部从上到下都是招商员,我是头一号。”
这是10月10日拍摄的太仓城区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德式酒店“玛丽蒂姆”投入运营,在贝多芬音乐会客厅可以喝着咖啡沉浸式聆听经典,德式餐吧“申德勒加油站”加的不是汽油而是正宗的德国啤酒……太仓斥资15亿元打造的罗腾堡风情街,在江南水乡复刻了一座德国中世纪古镇,原汁原味的德式生活场景在这里随处可见。 引入中德友好幼儿园,连续十多年举办慕尼黑啤酒节、中德艺术家沙龙等活动;公安部门拟向在太外籍人士发放“月季花”服务卡,交通出行、生活旅游可享受太仓市民的同等待遇。
江苏省太仓市科技产业园(无人机照片,7月22日摄)。新华社发(计海新 摄) 除了继续加强对德合作,太仓还积极谋划产业转型、以港强市。 太仓在高端装备制造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,正推动汽车产业零部件企业向航空航天产业零部件转型,努力承接国内外航空航天产业转移和上海大飞机产业溢出,2023年航空航天业产值达到200亿元,2025年有望达到500亿元。 “航空航天产业没有10年见不到成效,慢培育、快转型符合太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。”太仓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刚说,太仓正在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,已拥有产业链企业86家,并建成苏州首家、省内第二家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。 此外,从“物流港”到“物贸港”,港产城融合令人期待。
江苏省苏州港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(无人机照片,10月10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在太仓港区的海通(太仓)汽车码头堆场,一眼望不到头的汽车方阵蔚为壮观,数万辆汽车在此集港,整装待发,将运往世界各地。借助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东风,打造汽车江海联运物流基地,是太仓向“物贸港”转型的重要抓手之一。 太仓市副市长王莉萍表示,面向未来,太仓将坚持港口是支点、产业是支柱、城市是支撑,联动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,实现由“货物量级”向“服务能级”转变,打造具有鲜明港城特色的活力之城。 值得关注的是,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,两所知名高校在太仓相继建成——以“三航”(航空、航天、航海)人才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西北工业大学,在太仓建立新校区,将成为太仓千亿级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力;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,聚焦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、AI和低空经济等新兴起的产业,专业特色围绕着太仓重点产业布局量身定制。这在县级市中极为鲜见。 有人比喻德国人的性格是“壁炉”,热得慢,但也热得持久。事实上,这种“关注长远,重视品质”的特性,既是太仓与德国企业共同的理念,也是对双方持久合作的完美注解。 |
|||
相关新闻
推荐产品
|